赵介忠,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。1988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国画系。
多年来,以山石为素材尽力描绘其纯朴、顽强、表里如一的精神风貌。书画作品几十次参展于全国、省市级书画大展,曾在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内蒙古、湖南、山东、浙江等地展出,受到《中国美术年刊》、《时代人物》、《科技信息报》等报刊杂志的报导和表彰。2001年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网管办评定为"中国书画总网签约艺术家"、2021年为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库战略合作艺术家。
现为: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,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院士、中国吴门八雅书画院院士,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,中国翰林院艺术家协会会员。
静默的脊梁:论赵介忠山石画中的精神气象
在赵介忠先生的画作前,我们遇见的不仅是山石,更是一种精神的具象呈现。多年来,画家以笔墨为媒,与亘古顽石进行着一场深沉对话,将山石那超越时空的品格——纯朴、顽强、表里如一,凝练于宣纸之上,构筑起一个雄浑而内省的艺术世界。
赵介忠笔下的山石,首先打动观者的是其扑面而来的“纯朴”之气。这种纯朴并非简单粗糙,而是洗尽铅华后的本真。画家有意摒弃奇巧的构图与绚烂的色彩,回归到水墨最本质的枯湿浓淡变化中。画中之石,往往不假矫饰,以雄健沉着的笔触直接勾勒其嶙峋体魄,再以积墨、破墨之法反复皴擦,营造出历经亿万年风霜雨雪侵蚀后的粗砺肌理。这种美学追求,摒弃了世俗的甜腻与浮华,直指物象内在的、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,体现了画家对自然造物最诚挚的敬意,是一种“既雕既琢,复归于朴”的高远境界。
然而,赵介忠的山石绝非静止的物象,其画面中始终涌动着一股“顽强”的生命张力。这种顽强,通过富有动势的构图和充满抗争意味的形态得以彰显。画中之石,或如巨人般盘踞大地,根基深稳,任风云变幻我自岿然;或于悬崖绝壁处横空出世,展现出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昂扬姿态。画家尤其善于捕捉和表现石头在承受巨大压力下所呈现的坚韧结构,那种仿佛在重压下积蓄力量、随时准备迸发的瞬间。这已不仅是描绘自然物性,更是将山石作为人格的隐喻,讴歌了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、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。每一块顽石,都像是大地的脊梁,默默承载着岁月的重量,静默中蕴藏着惊人的力量。
尤为可贵的是,赵介忠的山石艺术,达到了“表里如一”的哲学高度。在他的画中,山石的形态与精神是高度统一的。外部风蚀水凿的斑驳痕迹,正是其内在坚韧品格的直接外化。观者无需刻意解读,便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磊落、坦荡、毫无遮掩的气质。这种“诚于中而形于外”的表现,使得他的山石超越了普通风景画的范畴,成为一种精神肖像。这背后,是画家自身人格修养与艺术追求的合一。赵介忠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此,其创作过程本身,就是一种如石般笃定、专注、心无旁骛的修行。画如其人,这些沉默的山石,也因此成为艺术家自身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的写照。
综观赵介忠先生的山石系列作品,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,将山石从自然的客体升华为精神的象征。在他的笔下,山之石,是纯朴的纪念碑,是顽强的进行曲,是表里如一的宣言书。这些静默的脊梁,不仅构筑了中国山水画的雄强气魄,更在喧嚣的时代中,为观者提供了一处可以凝神静观、反求诸己的精神高地,提醒着我们关于根基、坚守与内在统一性的永恒价值。
著名书画评论家 罗成